当前位置:首 页
 
中国全面小康离不开充足廉价清洁安全的能源供给
发布日期:2013-6-13     来源:     作者:

    最近几年里,中国能源产业迅速壮大,能源自给率超过90%,有力支撑了经济快速发展。这些题目主要不是资源禀赋不足或出产能力不够造成的,而是由于现有能源体系体例脱胎于传统计划经济,能源政策还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要求。但是其存在的问题,如能源结构不合理、煤电矛盾加剧、用能成本上升、节能减排压力加大等,也成为发展的重要制约。

    能源市场化改革的步伐相对比较缓慢,能源领域普遍存在着计划与市场并存的双轨制,价格机制在能源生产经营中的自动调节作用受到了抑制。中国应当通过深化改革,建立起现代能源市场体系,做到由供求关系决定价格,由竞争优化资源配置,由契约规范交易活动。改革关键是将各能源行业的竞争性业务与非竞争性业务分开。竞争性领域完全放给市场,非竞争性业务应当实行公平接入,提高普遍服务水平,加强政府监管。

    煤电矛盾日益成为经济生活中挥之不去的阴霾。煤电矛盾是体制矛盾的总爆发,需要对全产业链进行市场化改革。尽快取消煤炭、运力、电力的计划指标;建立全国电煤交易市场;逐步将电网、铁路网的网络运输业务与电力、运力的营销业务分开,形成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煤价、电价、运价的价格形成机制。在煤、运、电市场化改革中,电煤并轨应当是最容易完成的一项任务。

    电力工业“上大压小”是我国淘汰落后产能的重要原因。一般来说,重化工业项目规模越大、技术越先进,其能耗也越经济、越有条件对排放进行处理。因此,我们不但不应限制大项目,相反应当鼓励发展大项目、发展先进生产能力,使原有的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自行淘汰出局。国家在环境治理上有三个主要手段:指标控制、项目审批、价格补贴。这些做法虽然发挥了一定作用,但实际绩效不够理想。

    约束性指标的制定,指标分解下达过程,往往成为中央与地方的博弈过程。各地不是努力降低能耗和排放,反而积极向有关部门争取获得较高的能耗和排放指标,这与科学发展观背道而驰。环评报告和节能评估报告审批,其过程看似很严,但普遍存在“重前期审批、轻过程监管”的现象。价格补贴的使用,与国际上普遍将环境成本内部化的做法相反,实际形成了“企业污染、消费者付费”。建议调整应对气候变化谈判的策略。

     中国虽然能源消费总量达到世界第一,但人均能源消费量仅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当,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,油气等优质能源的消费水平甚至低于很多低收入国家。中国能源自给应当走市场化道路,充足、廉价、清洁、安全的能源供给,实现中国全面小康。